兰州拉面
- 兰州牛肉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拉面,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种风味小吃,属于西北菜,该菜品也是“中国十大面条”之一,兰州牛肉拉面以“汤镜者清,肉烂者香,面细者精”的独特风味,和“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”,一清(汤清)、二白(萝卜白)、三红(辣椒油红)、四绿(香菜、蒜苗绿)、五黄(面条黄亮),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。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,得到美誉“中华第一面”。

酿皮子
- 酿皮子(在甘肃小吃中,酿皮读rang pi),西北特色风味小吃,味美爽口,经济实惠,既有菜又有饭。同时又是一种“快餐”,受到群众的喜爱。酿皮子一年四季都有出售,其特点是色泽橙黄而透明,吃起来柔软又有韧劲,风味特佳。食用时,要将涮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细条,上面再放上几块蒸熟的,切成薄片的面筋,浇上辣椒油、醋、蒜末、酱油、芥末等佐料,其色悦目,香味诱人。

糊锅
- 糊锅是酒泉的特色小吃。 酒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应该就算“糊锅”了,尤其是老酒泉人最爱吃,卖糊锅的店主在店门口架上一口大锅,汤料用鸡汤,投入蚕豆粉汁,成糊状,再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、粉条、以及鸡丝、肉片,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,还有自制面筋,最后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,其味鲜香,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。

天水呱呱
- 天水呱呱是一种甘肃天水的传统风味小吃,被誉为“秦州第一美食”。最早产生于西汉时期,是用当地特产的一种被称作荞麦的淀粉制作的。以香、辣、绵、软着称。

洋芋搅团
- 洋芋搅团是甘肃陇东南小有名气的小吃,主要分布于陇中临洮、陇南武都和平凉华亭。洋芋搅团是用当地产的洋芋精制而成。搅团是生活贫困时常吃的饭,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著名小吃。过去为农家家常小吃,现已成为大众喜食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。洋芋搅团风味独特,口感滑润、清香,是美食养生的理想之选。

猪油盒
- 猪油盒是甘肃天水传统的名小吃。当地人都称之为宫廷点心。它是在清代宫廷点心“猪油饽饽”的基础上改制的。据说,清朝初期,随着满族人移居甘肃天水,猪油盒才慢慢地在天水传开了。

浆水面
- 浆水面是陕甘宁地区传统特色小吃。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,其味酸、辣、清香,别具一格,浆水菜的菜以芥菜(花辣菜)为佳。

陇
- 甘肃,简称“甘”或“陇”,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,省会兰州市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,东通陕西,西达新疆,南瞰四川、青海,北扼宁夏、内蒙古,西北端与蒙古接壤。介于北纬32°11′—42°57′,东经92°13′—108°46′之间,总面积42.58万平方千米。
-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,地貌复杂多样,山地、高原、平川、河谷、沙漠、戈壁,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,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。甘肃地处黄土高原、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,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、温带季风气候、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
- 甘肃,是取甘州(今张掖)、肃州(今酒泉)二地的首字而成。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,元代设甘肃省,简称甘;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(六盘山)以西,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,故又简称为陇。

- 先秦时期,中国分为九州,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州、凉州,旧称“雍凉之地”。
- 商代,居于泾河、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,改善耕作,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农业。周文王灭商以前,战败了西戎混夷,把境域扩展到密(今甘肃省灵台县)。这一时期,甘肃境内有羌方、共(今泾川县北)、密(今灵台县西)等方国部落。
- 西周时,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,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,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,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。
- 春秋时期,周庄王九年(前688年),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、冀戎地区,设邽县(天水麦积区南)、冀县(今甘谷县),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。
- 战国时期,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。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至更元十一年(前320至314年),秦国多次兵伐义渠,平定西部诸戎。秦昭王二十七年(前280年)设置陇西郡。9年后,即秦昭王三十五年(前272年)再建立北地郡。
- 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秦一统天下,设置36郡,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。
- 西汉元狩二年(前121年),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,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,统辖甘肃西北部。元鼎三年(前114年),增置天水郡、安定郡、武都郡。元鼎六年(前111年),分武威郡置张掖郡,析酒泉郡置敦煌郡。始元六年(前81年),从天水、陇西、张掖3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。自此,甘肃共设置十个郡。
- 东汉时,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、郡、县三级制,沿袭西汉建制,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,隶属凉州

- 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建制。大部分地方属曹魏,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。
- 西晋时期隶属凉州、秦州和雍州。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,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:后赵、前秦、后秦、前凉、西秦、后凉、南凉、北凉、西凉,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。
- 南北朝时期,甘肃先后为北魏、西魏、北周的统治地区。这一时期,南北对峙,国家分裂,州县林立,政权更替频繁,行政建置混乱。北魏,甘肃境设置8个州、35个郡、91个县;北周,设22州、56郡、104县

- 隋统一中国,裁并郡县。省内共设16郡,76县。隋炀帝后期大乱,东突厥崛起达到“戎狄炽强,古未有也”的强盛程度。大业十三年(617年)七月,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,占领河西,建大凉国,定都姑臧,建元安乐,归附于东突厥
- 唐武德二年(619年),李轨被李渊所灭。唐代改郡为道,省境分属关内道、陇右道和山南道,共辖22州。广德二年(764年),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、陇右被吐蕃占据。大中三年(849年),唐重占秦、原、安乐、维、扶、河、渭等州。大中五年(851年),汉人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、陇右,归附于唐朝,唐朝再次占据甘肃。
- 五代时期,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,后唐约有秦、阶、成、泾、原等州,后晋据有武州(今环县),后周有秦、阶、成州,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
- 北宋年间,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(驻甘州,今张掖市甘州区)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。
- 元朝时期,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,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,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
- 明朝时期,改省设司,省境属陕西布政司、陕西都司、陕西行都指挥使司,辖地大部继承元朝,按照明的定制,卫、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,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,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。卫、所实行军屯,属军事机关,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、所也兼理民政
- 清朝时期,设陕西右布政司,后改甘肃布政司,行政中心从巩昌(今陇西县)迁至兰州市,辖今甘肃、新疆、青海、宁夏省区部分范围。光绪十年(1884年)分出新疆
- 中华民国元年(1912年)甘肃省境又划分为宁夏(原朔方)、西宁(原海东)、兰山、泾原(原陇东)、渭川(原陇南)、甘凉(原河西)、安肃(原边关)七道。辖今甘肃、内蒙古西部、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、外蒙古西南边、宁夏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撤道为省,民国十八年(1929年)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
- 1949年8月26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。 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8月26日,成立甘肃行政公署,下辖酒泉、张掖、武威、兰州、定西、临夏、庆阳、天水、平凉、武都11个分区(专区、市)、73县(局)。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(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,1954年撤销)
- 1950年1月8日,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,辖今甘肃、内蒙古西部。

- 夏朝建九州,今甘肃大部分属雍州,少部分属梁州,这就是甘肃古称“雍梁之地”的原因
- 商周二朝承夏制,全国仍分九州,甘肃也仍属“雍梁之地”。

- 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割据?熏互相兼并?熏甘肃境内也出现一些诸侯国?熏如密须、义渠、共、秦等。甘肃最早正式的行政区划始于公元266年秦昭公灭义渠戎(今陇东一带)之后,将今甘肃中部首次划分为陇西(郡治在今临洮县)、北地(郡治在今宁县西北)二郡。

- 三国所指雍凉之地为陕、甘地区,为韩遂控制,大概不足15年,后马超继承父业,被逼收于刘备帐下。
- 后来的马氏家族,也是西凉本地的军阀。提到马超,都说“西凉马孟起”或者“西凉锦马超”。在三国大大小小的人物中,在三国跌宕起伏的情节里,凉州与其他地方一样,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- 凉州简称雍凉、凉、雍,西北首府、六朝古都。古称雍州、姑臧、休屠,今武威市,又称雍凉之都、天下要冲、国家番卫、梦幻凉州、凉国故地,先设雍州、后改凉州,
- 前凉、后凉、南凉、北凉、大凉、西夏在此建都,雍凉文化的发源地,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,一度是西北的军政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- 凉州东接蒙古草原,西靠青藏牧区,北邻西域诸国,南连黄土高原,周回平川二千里,水草丰美,宜农宜牧,可谓福地。官方初设雍州治所就在武威。

- 凉州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,主要山峰冬青顶、莲花山、天梯山、第五山,海拔2000-3200米;东北部是凉州平原,呈西北—东南向延伸。
- 凉州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,具有干旱少雨、日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的特点。在这个风俗豪放、民族混杂的地方,诞生不少英雄豪杰。三国里的猛人们不少就是出身西凉之地。